合肥包河:冬天的第一茬“智慧果”来了!你吃过么?

最后编辑时间:2024-01-12 08:44:4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央广网合肥1月11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通讯员谢文君)时值寒冬,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数字化种植工厂内却绿意盎然,一排排整齐的藤蔓上缀着一串串“红色玛瑙”,工人们操控着轨道作业车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工厂迎来首个丰收季。

  从2023年12月下旬首批番茄开始采摘起,技术经理史世林也开启了更加忙碌的生活,每天早早来到园区,穿上“白大褂”,戴上一次性发网和鞋套,进行手部消毒,经过360度风淋室的“洗礼”后,方才进入温室大棚。“进入大棚前先消毒,这是工作人员每天必经的程序,主要是为了防止外来病虫害入侵,保证番茄的品质。”大学毕业三年,一直从事现代化种植的史世林,对于种番茄,也摸索出了“一套经验”。

  去年,大圩镇借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农业龙头企业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了占地2.5万平方米,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2.2万平方米的数字化种植工厂一期,开启了大圩现代农业种植的提档升级之路,史世林也带着“技术小分队”来到包河园区。

  走进棚内,一股浓烈的番茄香气扑面而来。现场可以看到,番茄全部生长在椰子壳打碎组成的“椰糠”包中。“现在果子长势不错,你们采摘的时候要注意,全部上色的可以剪下来,还有渐变色的下一茬才可以采。”史世林一边翻看着一垄垄番茄,一边叮嘱着棚内的工人。

  “这两天温度上来了,注意调节下温度。”另一边的环境控制室内,屏幕上,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清晰显示,刚忙完采摘任务的分配,史世林又忙着指导技术人员操作“智慧农业园区管理云平台”,对棚内的温、光、湿、水、气、肥进行控制和调节。史世林告诉记者,现代化种植模式颠覆了传统的“靠天吃饭”,环境控制系统、水肥控制系统、绿色植保系统、无人运输系统,可以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控制,使产出效益达到传统温室大棚的3倍以上,劳动力成本也大幅下降。

  说话间,史世林指了指棚外的8个大罐子,“喏,里面装着番茄需要的水分、养分和回收的液体,可以通过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以滴灌方式注入‘土壤’中,不仅能科学给养,还能污水‘零排放’。”

  2023年4月项目开工建设,10月定植,11月挂果,12月第一穗果成熟采收,每平方米产量约20公斤。目前,大圩镇数字化种植工厂第一穗果以订单形式已全部销售一空,供应合肥及周边城市市场。

  “项目建设之初,镇政府就成立了工作专班,从选址、土地手续办理,到建设过程中的用水、用电、用气以及招聘工人,都全流程跟踪服务。半年不到的时间,从零到‘开花结果’,我们都很欣慰!”大圩镇农旅办主任颜家俊表示,得益于数字化种植工厂的建设,周边30多个村民也摇身变为这里的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圆了“上班梦”。“在这里干活,离家近,不像过去下地脏兮兮的,环境不错,收入也不错,一个月有个4000多元。”迎河村村民周跃敏正忙着剪下成熟的番茄,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一个多月了。

  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会”种地到如今科技范的“慧”种地,大圩镇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不远处,数字化种植工厂二期正在规划中,一个集科研培训、数字化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高科技展示、商贸物流配送、总部经济为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农业数字产业基地不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时值寒冬,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数字化种植工厂内却绿意盎然,一排排整齐的藤蔓上缀着一串串“红色玛瑙”,工人们操控着轨道作业车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工厂迎来首个丰收季。

(责任编辑:管理)